WatchBus 手錶討論區 :: 觀看文章 - 魔力的條件:勞力士的歷史和經典錶款的故事 (文長17000字)
開新主題 回覆文章 Share
發表人 內容
TheWatcher
腕錶巴士團隊
腕錶巴士團隊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一 2005-02-28 20:17
引言回覆

楔子

日前有網友來信建議,希望我們應該多增加一點關於勞力士的介紹。因為勞力士愛用者眾,品牌典故和製錶工藝也更是愛錶人關注的焦點,這位網友便說:「不談勞力士,那麼 watchbus 還能說是專業鐘錶網站嗎?」。其實,我們關於勞力士所做過的介紹還不少,況且有時不敢多談,還真是了解不深,唯恐班門弄斧之故也。我自己曾做過一份關於勞力士的簡單整理,既抝不過站長的邀約,只好野人獻曝,在此提出來和各位做個切磋。勞力士錶款眾多,史料繁雜,謬誤難免,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教,萬勿訕笑小子之猖狂也,是禱。

thewatcher@watchbus.com

前言

無論是對熱衷手錶的錶迷,或是一般社會大眾來說,談論手錶卻不談論勞力士 Rolex,恐怕是這世上最荒謬、最難以相信的事情之一。以下便是我從朋友那邊聽來、關於勞力士手錶的故事中的兩個,或辛辣、或真實,但無論如何,在某種程度上的確代表了存在於我們這社會上的所謂「勞力士現象」。

故事一:我的勞力士不見了

一個台中的律師開著新買的 S320 賓士車到法院出庭,心裏正喜孜孜準備向同業炫耀。誰知一下車開車門時沒注意到一輛卡車擦身而過,一把撞掉了他的車門,那駕駛頭也沒回就加速逃逸了。律師氣呼呼拿起電話就報了警。
員警來後,律師馬上向員警大聲吼道:「我昨天才新買的車,這一下就全讓那該死的卡車毀了!」
員警詫異地看著律師說:「難道你們律師就這麼注重物質上的利益,其他的你們都不關心嗎?」
「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律師問道。
員警說:「你沒發現你的胳臂肘部以下什麼都沒有了嗎?你的胳膊被撞斷了!」
律師低頭一看,發出一聲淒慘的哀號:
「完了,這下我的勞力士也不見了!」

故事二:父親的勞力士

Sybase 中國區總裁江永清的手上,一直戴著一只他買給他父親的的勞力士手錶。他的父親辛苦了一輩子,最希望得到一支勞力士手錶,江永清就給他買了一只。沒想到老人喜歡得竟然捨不得戴上,反倒是天天擦拭、調校得分秒不差,視為尤物珍藏。他後來不幸得了絕症,診斷4個月後就撒手人寰。老人臨終前再三叮囑,將這只精心收藏的勞力士手錶又交回給了兒子。從此以後,江永清就一直將這只勞力士手錶戴在手上,一刻也不分離。這件事帶給江永清極深的感觸,一提及父親和勞力士表的這段往事,就讓江永清唏噓不已:「人一輩子就活 2 萬多天,一定要好好善待自己。」

等同現金的勞力士

勞力士如今已經是世界上家傳戶曉的品牌名字,除了商品的價值,它還常和財富、品味、冒險和成功等眾人期盼的意象畫上了等號。很多人更都聽過流落異鄉的落難客旅,靠著典當了自己的勞力士取得了盤纏和資金,獲得了救命或東山再起機會的傳說。可見勞力士手錶足堪作為家傳寶物,價值恆久更勝黃金的價值感的確深植人心。能得到消費者這樣的交託和信任,勞力士手錶根本就超越了一般商品的境界。勞力士這樣一個明年成立才剛好滿百年的手錶品牌,它到底是如何掙來這樣的品牌價值的呢?勞力士又是如何在這麼多歷史更悠久、資源更多的錶廠,如百達翡麗 Patek Philippe、江詩丹頓 Vacheron Constantin、寶璣 Breguet 和歐米茄 Omega 等諸強環伺中脫穎而出呢?當然,巨塔之下必有陰影,伴隨著勞力士的成功和普及,像上面第一個故事中的一些偏見和誤解也的確存在部分消費者的腦海中。唯有追究如今已深藏在勞力士璀燦品牌光環後、不常為人知的奮鬥歷程,以及今日以化身傳奇的勞力士經典錶款背後的真實故事,對勞力士有興趣的錶迷才有機會可以真正了解勞力士魔力的條件,近一步領略勞力手手錶的魅力所在,而這就是筆者野人獻曝,和各位分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偉大品牌起源於孤兒的奮鬥

正如一切偉大的事業,今日看來輝煌異常的勞力士其實也源起於一個平凡人並不看好的起點。然而,就在歷史機緣的關鍵時刻,一個兼具遠見和智慧的創始人 Hans Wilsdorf 抓住了時代的真實脈動,憑藉著無限的毅力和堅持,終於一步一腳印地逐漸拓展事業的版圖,開創造出了有史以來最叫人艷羨、兼具神秘傳說和工藝成就的巨擘王朝。而 Hans Wilsdorf 這樣的人格特質,其實和他成長的經歷不無關係。1881 年 3 月 22 日出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庫倫巴赫 (Kulmbach) 的他,十二歲時父母親就不幸雙雙亡故。在親戚的的安排下,年紀小小的他就遠到瑞士的一所寄宿學校開始他的求學過程。不幸的遭遇並沒有在他的人生投下無法揮去的陰影,相反地,他成長為一個開朗而熱情的青年,在寄宿學校裡也結識了不少要好的朋友。畢業後,一位在寄宿學校結識的好友熱情地向他邀約:「既然已經完成學業了,您應該來加入我們,我們出口手錶到全世界」。於是,當年年僅 19 歲的 Hans Wilsdorf 帶著初出茅廬的憧憬,以及在珍珠進口商擔任學徒的經歷,隻身來到瑞士北部的製錶重鎮拉夏德芳 (La Chaux de Fonds),進到朋友家族的鐘錶進出口代理商公司工作,專門負責英文文書處理的工作。

很有生意頭腦的 Hans Wilsdorf 在鐘錶貿易的範疇裏如魚得水,也因此很快確定了自己在鐘錶界發展的決心。有鴻鵠大志的他終於在 24 歲的那年單飛,創立屬於自己的事業。1905 年,Hans Wilsdorf 和姐夫 Alfred Davis 一起在倫敦成立了 Wilsdorf & Davis 手錶貿易公司,並和創立於 1900 年的 Aegler 機芯廠簽約合作。由於 Aegler 公司的營運部門位於瑞士的比恩 (Bienne), Wilsdorf 遂於 1908 年在瑞士的La Chaux de Fonds註冊,並正式登記了「Rolex勞力士」這個當今鐘錶界最響亮的金字招牌。之後,勞力士又於 1912 年在倫敦註冊,並將公司的總部設於此地,直到 1919 年再度遷往瑞士日內瓦 。關於「Rolex 勞力士」這個堪稱品牌命名經典的靈感來源,很多人也感到相當有興趣,甚至認為對勞力士日後的全球發展功不可沒,畢竟其他瑞士大廠的名字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可說大多是饒舌嚼口,難以記頌。的確也是,Hans Wilsdorf 當年選擇ROLEX 這個品牌名字的原則就是希望它短而有力、讓人容易記住。而且在世界主要語音拼法下,它的發音一致鏗鏘有聲,這對加速品牌的接受度和流廣性也相當有助益。

超越當代的獨到眼光

1900 年代初期,當 Hans Wilsdorf 剛到瑞士拉夏德芳工作的時候,當時「手錶」才剛剛發明,自限於已經長期大量投資在懷錶製造設備的經濟壓力,加上並尚未看出手錶便利易攜、日後即將席捲全球的潛力,各大製錶廠商心態上依舊只將「手錶」視為一種女性的裝飾用品,無法登大雅之堂,成為受男性顧客青睞的主流,因此也不曾費心研究。另一方面,當時製錶技術尚有侷限,傳統製錶廠並不看好能發展出夠小、夠堅固、夠精準的機芯來裝置在手錶之內。更何況懷錶基本上被安置在環境穩定的口袋裡,而佩戴腕錶的人類手部,其活動量和隨之而來的震動,以及多變環境裡的溼氣和無孔不入的灰塵,對當時防水和密封性能上在萌芽初期的製錶技術的確構成難以跨越的障礙,也讓手錶的穩定性和準確度頂多只稱得上差強人意,無法吸引當代人士關愛的眼神。

熱愛旅行和運動的 Hans Wilsdorf 不但具有商人的靈活頭腦,更具有超越當代人士深遠而精確的眼光。Wilsdorf 認定未來的時計主流必然屬於方便攜帶和閱讀的手錶,即便當時手錶的製造技術的確存在困難重重的技術瓶頸,Wilsdorf & Davis 和後來的勞力士公司始終極盡全力、專注於發展製造手錶的完美技術。儘管錶界對於到底是誰製造出第一只手錶的爭執始終無解,但如果說到真正最早將「手錶」視為一種新概念和趨勢來發展的錶廠,那可非勞力士莫屬。他超越當代的獨到眼光很快就得到回報,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浩劫,卻也成手錶普及的最佳推手。前線的戰士需要能夠方便閱讀的準確時計來同步校時,精確進行軍事行動。對背負著重裝備、身著厚重的制服和大衣的士兵來說,手錶擁有懷錶所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勞力士很快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手錶供應商之一。

精準是衡量手錶品質的唯一標準

Wilsdorf 從不自限於發明手錶的既有成就,勞力士初成立的前十年,Wilsdorf 展現了他在手錶製造上的最重要堅持:對精準度近乎苛求的無止境追求。他希望製造一只可以精準可靠地計時,伴隨人類進行所有活動的手錶。Wilsdof不但針對防水和防塵性能進行研究和改進,更在公司內聘僱專家對所有機芯和組裝完成的手錶進行一系列的測試,手錶出廠前必須先經過公司的嚴苛試驗。1914 年 7 月 15 日,英國知名的 Kew 天文臺 (Kew Observatory) 在嚴苛的 45 小時評比測試後(包括將手錶放置在冰箱、室溫和烤箱內測試),破天荒地頒發 A 級天文台證書給一只送審的小型仕女款式勞力士錶手錶,這是此一天文臺在評比手錶精準度多年後從未頒發過的最高評價。勞力士的精確度不但得到了專家的認證,也因而獲得全世界的注目。勞力士的質量自此成了精確腕錶的代名詞,勞力士手錶在歐洲和美國的身價也頓時倍增。而這樣的成功也讓日後的勞力士更確定了要將絕大部分生產的腕錶送天文台認證的策略,直到今日,勞力士獲得天文台認證的手錶數量早已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穩居世界首位。

第一只防水錶的誕生

1926 年,勞力士在防水性能的研究上取得最重要的突破,發明了一種具有雙重鎖入式防水龍頭的所謂蠔式防水手錶並正式註冊。所謂蠔式手錶,是因為其旋入式防水背蓋的靈感來源仿造自牡蠣的結構而來,據稱 Wilsdorf 在一次晚宴中費盡了力氣也無法打開一只緊閉的牡蠣,因而發明了這各改變手錶歷史的錶殼結構。為了將自己發明推上世界的舞台,Wilsdorf 再度想出了一個前所未聞的宣傳手法,再度向世人證明了他獨到的經營手法和眼光。

Wilsdorf 注意到有一位名叫 Mercedes Gleitze 的英國著名游泳女將,即將挑戰單人橫渡英吉利海峽。他致贈給 Mercedes Gleitze 一只勞力士新發名的蠔式防水手錶,並派遣了採訪和攝影記者全程紀錄她創紀錄的整趟挑戰過程。1927 年 10 月 7 日,Mercedes Gleitze 完成創舉,驕傲地從海水中浮現到水面上的那一刻來臨,她手腕上戴的勞力士蠔式防水錶伴隨著泡在海水中整整 15 個小時一刻鍾,不但絲毫無損,而且準確依舊,當場也令各地媒體同聲驚訝。此事在當時的英國《每日郵報》頭版新聞中,被譽為「製錶技術最偉大的勝利」、「創造了一直認為難以實現的奇跡」,「一只擊敗所有計時器天敵的完美手錶:防水、防濕、防熱、防冷、防震又防塵」。從那以後,勞力士蠔式防水錶在世界上流行起來,也奠定了勞力士公司在手錶防水技術的領先地位。而勞力士這場和體育探險活動結合的宣傳造勢活動,也被譽為本世紀最成功的天才行銷手法。

第一只自動上鍊手錶

自動上鏈機械錶的概念在 1930 年代開始萌芽發展起來,勞力士再度敏銳地抓住了時機。當其他錶廠還在是做實驗性的自動上鏈機構時,勞力士已經能將其研發多年的技術應用量產,成功地在 1931 年、搶先其他對手推出勞力士蠔式自動上鍊錶。勞力士的雙向上鍊陀 (Auto Rotor System) 能極有效率的將人手的動力傳達到發條上,被公認為當時自動表中最精確可靠的技術,而今日世上的絕大多數自動錶其實都已接納採用勞力士的此一技術。這樣創新、實用和領先的產品,背後意涵的其實正是勞力士自創立以來向來秉持穩紮穩打的步伐,但卻不怯於創新突破,而勞力士的今日的品牌資本正是這樣近百年努力,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的。

1945 年,勞力士公司獲得了第五萬只手錶的天文台證書認證。同一年,勞力士首創了世界上第一只可以用放大視窗自動顯示日期的蠔式自動日曆錶 Datejust。1956 年,勞力士發表 Day-Date 錶款,在錶面上增設第二個放大星期視窗自動顯示星期,贏得引領時尚的美譽。直到今日,勞力士 Day-Date 星期日曆手錶已經有 26 種不同的語言顯示。

強悍可靠的功能錶

近數十年來勞力士的錶款外型和款式改變並不太大,批評者因此抨擊他們墨守成規、安於現狀,但其實這關係到勞力士自創立以來就堅定不移的製錶哲學,勞力士向來自豪於「追求精準」和「講究實用」這兩個標竿準則。這樣的堅持的信念不但促使了勞力士一直專注於改良手錶的強悍結構和計時性能的可靠度,Hans Wilsdorf 更在他 1960 年過世之前,就將自己在勞力士的股份捐出成立基金會來確定自己的理念在他身後會被忠實地奉守著。他精心挑選的繼任者 André Heiniger 也的確信守著勞力士的創業理念。並向前邁開大步,陸續發展出了Explorer、Submariner、GMT Master 和 Daytona 等今日已成為經典的多種「運動錶」款,引領了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所謂「特殊功能錶」(Utility Watch)的時代潮流。

在後 Hans Wilsdorf 時代的幾十年裡,即便經歷石英和電子計時技術的衝擊,勞力士始終固守著機械計時的領域發展。勞力士手錶伴隨著人類的腳步,也不斷向更高、更遠、更深、更嚴苛的環境探索,並且一在地向世人展現勞力士堅悍的造錶技術。勞力士手錶曾伴隨 Jacques Piccard 潛到地球上最深的海溝,也記錄了 Sir Edmund Hillary 和 Tenzing Norgay 登頂聖母峰的光榮時刻。勞力士手錶經歷過極圈的嚴寒、撒哈拉沙漠的酷熱和外太空無重力狀態的種種考驗,卻始終精準計時不負無數冒險家的信賴。勞力士參與了人類飛行突破音速障礙的創紀錄飛行任務,也曾被戰鬥機在 22,000 英尺處彈跳出去,依舊行走如常。更多的勞力士手錶更屢屢在空難、船難和競速快艇賽撞船意外中熬過災難的重創,展現比人類肉體強韌百倍的堅固品質,帶給世人無比的訝異與讚嘆。而民間所記錄到的一些軼事,比官方正式記錄的輝煌毫不遜色,比如:一個英國人誤將自己的蠔士錶丟進了全自動洗衣機中,經過一連串熱水洗滌、潤濕和脫水和烘乾的過程後;一個從事跳傘運動的澳洲人在還離地八百呎處,不幸將手錶掉了出去。一個不小心的美國加州婦女,將自己丈夫的蠔力士手錶錯放到近五百度的烤箱內。而這些誤入險境的勞力士手錶竟然脫險後依舊能完美地運行著,讓知到的人無不瞠目結舌、訝異於勞力士的強悍堅固。 

所以,儘管勞力士現行的各錶款間的變化不大,甚少推出一些稱得上是天馬行空款式的作品。然而,即便消費者可能無法從外觀的造型和性能一眼看出勞力士在精準度和實用性上循序漸進的不斷改良,但看看勞力士經過時代焠煉所沿用下來的無數經典設計,如蠔式錶殼、賓士型指針 (Mercedes)、兩地時間顯示、防水性能、氦氣排放閥和單向可旋轉式計時外圈設計等,即便以今日的製錶水準來看都是經典的世紀鉅作。不知有不少品牌爭相仿傚、推出所謂的「致敬之作」(Hommage)。這些勞力士運動錶款長青的設計元素,即便歷經數十年也不覺落伍,足以印證勞力士這個經典而長青的品牌在少變的面相後,持續了數十年不斷改進品質的努力。勞力士這樣內斂反求諸己的製錶態度,正是印證了西諺裏 The less is more 的極簡設計理念。

勞力士所發展出來的所謂特殊運動功能錶款,包括 Explorer、Submariner、GMT Master 和 Daytona 等都擁有一連串靈感、人物和事件相互交錯的傳奇故事流傳著,直到今日更早已成為勞力士神話裏的最迷人傳說。所以,了解勞力士這些隱身在傳神佳作錶款背後、畫龍點睛一般的故事和價值,可以說是了解當代勞力士運動錶真正品牌價值的最佳途徑,且讓我們在下文中一一介紹。

傳奇的魔力:勞力士經典運動錶款

勞力士探險家一號 Rolex Explorer I

Rolex Explorer I 一向是勞力士最熱門、最富吸引力的錶款之一,黑色面盤和3-6-9 阿拉伯數目字時刻刻度賦予了 Explorer I 兼具典雅和運動的迷人氣息。社會名流、影視紅星的熱愛,螢光幕前、流行雜誌與鐘錶雜誌的大幅報導,更讓 Explorer I 在港、台、日變成時尚的寵兒。引發這潮流的始作俑者之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大概是日劇「戀愛世代」 (Love Generation) 裡的木村拓哉。因為「戀愛世代」的大受歡迎,該劇中不時出現的那只水晶蘋果以及木村拓哉在劇中所戴的 Explorer I Ref. 14270 等相關商品,也都因而連帶被炒熱 。

撇開追星族的狂熱,Explorer I 本身其實就是十分吸引人的手錶,除了手錶本身的工藝成就,Explorer I 兼具運動與優雅氣息的外表背後,不但充滿了動人心弦的歷史典故,也隱含了撲朔迷離的曲折情節,一如其他的勞力士運動錶一樣。雖然今日 Explorer I 的最新表款 Ref. 114270 或是前一代的 14270 的面貌,已經和當年伴隨風流人物完成驚人事蹟的 Explorer 有了相當的不同,最明顯的是典型的原本的 3-6-9 夜光數字點鐘刻度已經被金屬刻度取代,錶殼設計、機芯和鏡面玻璃等等也都有了改變,但是一脈相承的神采卻絲毫沒有消減。

在一般錶迷既定的觀念裡,Explorer (I) 是勞力士特別為了喜瑪拉雅山 (Himalayan) 聖母峰 (Everest) 的攀登探險行動所設計的手錶。這只手錶在 1953 年5月29日伴隨了紐西蘭人 Edmund Hillary 和尼泊爾雪巴 Sherpa Tenzing Norgay 等人組成的英國探險隊,完成人類登頂的歷史創舉。這樣的故事固然傳奇無比、引人入勝,但卻和「真正的事實」有些差距。首先,勞力士公司的確自 1933 年就開始贊助喜瑪拉雅山的探險活動 (Himalayan expedition),其後的聖母峰探險活動 (Everest expedition) 裏,勞力士也一直都是官方的贊助單位,每一支探險隊 Rolex 都贊助有腕錶配備。然而,勞力士並非唯一的贊助商,據信 Edmund Hillary 登上聖母峰頂時所佩戴的,便是另一個贊助商英國錶廠 Smith 的腕錶。不過 Tenzing Norgay 佩戴的確實是「Explorer」,1988 年 7 月 19 日,這只手錶在倫敦蘇富比 Sotheby's 拍賣,目前則被收藏在日內瓦的勞力士博物館 (Rolex Museum in Geneva)。至於 Explorer 是不是第一只登頂聖母峰的手錶呢?這一個問題恐怕永遠不會有答案,因為 Hillary 和 Norgay 兩人一直堅持不肯透露誰是第一個踏上峰頂,一貫堅持登頂是「一組的兩人」一同完成的。

其次,觀察 Tenzing Norgay 所佩戴上聖母峰的這只 「Explorer」手錶,它的確具有 Explorer 典型黑色面盤和 3-6-9 夜光數字點鐘刻度,雖然指針並非我們熟悉的 Skelette (Mercedes) 指針 (後續的少數 Ref. 6350 才出現),而是純粹的夜光直針,中心式秒針上的圓形夜光點則較今日的款式來得大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只 「Explorer」 面盤上標記的文字是 「Precision」 字樣,而非「Explorer」。此外,根據蘇富比的紀錄,這只手錶的錶底鑉是泡泡背 (Bubble Back) 式。根據這些特點推斷,這只手錶應該是 Ref. 6350 的錶款。當時的勞力士有在錶背底鑉的內面刻印製造日期的習慣,Tenzing Norgay的這只 Ref. 6350 內的製造日期是 IV 53,意思就是在 1953 年 4 月製造,可見在 Hillary 和 Norgay 登頂壯舉之前,勞力士尚未正式命名 Ref. 6350 為 Explorer,雖然勞力士在 1953 年 1 月 26 日便已在日內瓦註冊了 Explorer 的商標,但是 Explorer 的正式定名卻是在 Hillary 和 Norgay 的聖母峰登頂行動之後,1953 年登頂後生產的一些 Ref. 6350 才開始加註上 「Explorer」 的錶款名稱。至於 Explorer I 終於發展成一個固定樣式的經典之作,更是 Rolex 經過一段時期的摸索後,才終於得以完成。

無論如何,Ref. 6350 Explorer 的確是勞力士專門為探險家 (Explorer) 的需要所製造的性能錶款。Ref. 6350 Explorer 具有高可讀性面盤設計,其錶殼也經過特別的強化,並且可以依需求使用特製的潤滑油,讓這只手錶在 -20° C 到+40° C之間運作都不會因黏性改變而影響準確度,所以無論是在 Hillary 和 Norgay 登頂聖母峰之前和之後,很多探險隊就都依賴Ref. 6350 為其計時配備。Explorer (I) 最具特色的面盤其實並非全新創意,其 12 點鐘的大三角形標記在 1930 及 40 年代、具有阿拉伯和羅馬數字面盤的一些 Rolex 錶款就已經被廣泛使用,而 3-6-9 阿拉伯數字和長條狀 (bar) 點鐘刻度則在早期的椅墊式蠔式錶款 (Cushion Oyster) 就已運用。然而,這些已出現過的元素以一種獨一無二的姿態結合呈現,就造就了 Explorer 鮮明澄澈、無法錯認的經典形象。

根據 The Best of Time. Rolex Wristwatches: An Unauthorized History 一書的作者 James M. Dowling 對早期 Explorer 錶款的研究顯示,Rolex 一開始顯然並不確定 Explorer 錶款的市場潛力,因此勞力士也將 Explorer 註冊商標式的面盤或是 Explorer 的名稱,放在一些其他的錶款之上。「Air King Explorer」 就是當中最有名的例子,所謂的 「Air King Explorer」 指的是有一些 Ref. 5500 的 Air King 錶款,但是面盤採用「Explorer」的3-6-9 夜光黑色面盤,不過其面盤上標記的是 Precision,而非 Superlative Chronometer Officially Certified。另一個例子則是所謂的 Dress Explorers,指的是有一些 Oyster Perpetual 錶款採用金屬時刻刻度和指針的非「Explorer」式面盤設計,但卻在錶盤上銘記有 Explorer 字樣,包括有日期顯示的 Ref. 5700 (又被稱為 Explorer Date) 和無日期顯示的 Ref. 5504。這一類今日被視為稀有而珍貴的別款 Explorer,大都生產於 50及 60 年代,最早還可追溯到 1953 年的 Ref. 6298,直到後來勞力士的 Explorer 熱賣,這些錶款才完全停產。

Explorer Ref. 6350 大約只在 1953 年生產了一年左右,隨即在同年由 Ref. 6150接手。大部分的 Explorer Ref. 6350 的黑色面盤都標記有 Officially Certified Chronometer 字樣,面盤更具有獨特的 Honeycomb 飾紋。Ref. 6150 與 Ref. 6350 同樣採用 A296 機芯,但錶殼比 Ref. 6150 的加大了 2 mm,而且都是 Precision 樣式。 Ref. 6150於 1959 年停產,並由 Ref. 6610 接替。Ref. 6610 和 Ref. 6150 兩者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不過 Ref. 6610 由於改用了新型 Caliber 1310 機芯,錶背蓋也由原來的 bubble back 變平了。所有這些早期的 Explorer 都是不鏽鋼製,而面盤上所有的印刷字體、Rolex logo 和分鐘刻度則都採用別緻的金黃顏色。

Ref. 6610 生產了五年後,Explorer Ref. 1016 於 1963 年接替上場。Ref.1016是目前所有 Explorer 中上線最久、也最著名的錶款,直到 1989 年才又交棒給 Ref. 14270。Explorer Ref. 1016 和 Ref. 6610 的外形也幾乎一模一樣,機芯則改用 Caliber 1560,防水深度也由 50 公尺提高到 100 公尺。在漫長的 26 年生產過程中,Explorer Ref. 1016 也有過小改款。第一代 Ref. 1016 在 1975 年改款,改配由 Caliber 1560 改良而成具有停秒性能 (hack) 的 Caliber 1570 機芯,而蠔式錶帶也改用實心不鏽鋼製錶節製作。

1989 年,大多數錶迷熟悉的 Ref. 14270 在驚訝中上市,除了 Explorer 的名字和 Benz 指針依舊不變外,Ref. 14270 的內在和美學觀幾乎都和 Ref. 1016 完全不同:機芯改用較高震頻的 Caliber 3000、鏡面改用藍寶石水晶玻璃、錶殼重新設計,面盤更做了大幅改變,原本全印刷式的夜光時刻刻度,包括點鐘刻度、12 點鐘的三角形標誌以及 3-6-9 夜光阿拉伯數字,都更改成先用 K 金屬圍出邊框再加上 Tritium 夜光塗裝設計。這樣的改變固然讓 14270 的樣式增添了典雅現代的感覺,但是 Ref. 1016 純粹質樸的運動探險風格,其實也很叫眾多錶迷無法忘懷,加上數量漸少,因此近些年 Ref. 1016 的價錢水漲船高,目前的市價幾乎一般比全新的 14270 還貴上一倍以上。

2001 年 Explorer I 再度小改款:114270 上場接替 14270,改用 Caliber 3130 機芯。無論是古董Explorer Ref. 6350、 1016、前一代的 14270 或是目前的 Explorer 114270,勞力士 Explorer I 一直是一只外型與性能再簡單不過的手錶,不銹鋼外殼與鍊帶,自動上鍊機芯,黑色 369 字盤…………乍看之下,實在毫不起眼。但可能正因為「簡單即是最美」的道理,Explorer I 似乎越經過仔細端詳和品味,就越能散發出無比的吸引力。更奇妙的是 Explorer I 不但吸引了男性錶友的熱愛,即便是女性消費者,也常被它的現代感和運動休閒風格所吸引。很多錶迷對Explorer I 的低複雜度,卻能成就出超高售價和驚人搶購熱潮感到難以理解,但 (對一只手錶的) 愛戀何必需要有什麼合理的理由?或者日劇戀愛世代 (Love Generation) 裏的那句台詞 :「人的一生裡,總會有一段時間,是什麼事情也不想的,除了戀愛之外。在那樣的日子裡,是屬於戀愛的時間。就只要戀愛,就夠了。」

正好是解釋這種現象的最恰當說法。無論愛戀 Explorer I 的理由是什麼,是喜歡它的美麗造型、堅固品質、動人歷史,還是只是因為偶像的崇拜,或者一句 「在那樣的日子裡,是屬於 Explorer 手錶的時間。就只要 Explorer 手錶,就夠了」就是最好的理由了。

勞力士探險家二號 Rolex Explorer II

勞力士的探險家二號手錶 Explorer II 在台灣可說是和 Explorer I 及 Submariner 並稱最暢銷的 Rolex 運動錶款,而 Explorer II 則是三者中最晚上市,歷史最短的錶款。一般相信 Explorer II 的初次現身是 1971 年,當時的型號是 1655。1655 基本上是將當時的 GMT Master Ref. 1675 小改款所衍生出來的新款型。Explorer II Ref. 1655 將 GMT Master 的 24 小時印刷式可旋轉錶圈改成固定鏤刻式錶圈,使用的機芯和 GMT Master 一樣是 Calibre 1575。

勞力士聲稱 Explorer II 是專為洞穴探險家 (Speleologist、Cave Explorer) 之類的運動冒險人士所設計的,因為他們深入黑暗不見天日的洞穴後,很快地就會喪失方位及時間感,感覺不出是白天和黑夜,當然也分不清楚正確時間是早上四點或下午四點。加上洞穴探險不免碰撞週遭的岩石,可旋轉式錶圈 24 小時相對顯得較不可靠,因此改用固定式錶圈理論上是基於安全性的考量。姑不論洞穴探險家是否真的會喪失時間感,或是 Rolex 新添錶款的實際動機為何,Explorer II Ref. 1655 在早年推出的時候,並未引起銷售的熱潮,倒是受到經常必須注意的時區變換的專業人士、如飛行員和航管人員等的愛用。

Explorer II Ref. 1655 除了錶圈與 GMT Master I 明顯不同外,最大的差別當然在於指針形式的不同,它採用的時針和分針不同於GMT Master 的 Benz 時針和尖劍形分針,而獨特的橘色或紅色 24 小時顯示指針,更是和傳奇的 Milgauss Ref. 1019 的閃電形秒針一樣,是獨一無二、不與其他 Rolex 錶款共用的特殊款式。Explorer II Ref. 1655 只有前三年所生產的款式是配備橘黃色指針 (Orange Hand),以後就都改為紅色指針 (Red hand),因此一般而言,橘黃色指針 Explorer II 1655 的稀有性和價格都高於紅色指針款式。

另一個關於 Explorer II 1655、向來為錶迷津津樂道和爭論的,便是所謂 Explorer II Steve McQueen 的傳說。有人認為 (或者說是已經變成慣例或是俗稱) 已過世的美國性格動作巨星史蒂芬麥昆 Steve McQueen 是 Explorer II 1655 的愛用者,他在電影中也佩戴 Explorer II 1655上鏡入影。因為 Steve McQueen 深受歐美觀眾喜愛,愛屋及烏的結果,這樣的流傳廣為人知,所以 Explorer II 1655 就又被暱稱為 Explorer II Steve McQueen。

然而這樣的說法遭到不少的質疑,因為 Explorer II Ref. 1655 自1970年代初期開始生產製造,並於1985年停產;然而史帝夫麥昆在1980年因肺癌去世之前的70年代早期幾年中,只拍了少數幾部電影。其中,唯一可以清楚看出他在電影鏡頭中所戴手錶的是Rolex的,是1980年發行的 The Hunter 一片。此片中唯一可看到手錶的幾個遠鏡頭裏,他所戴的錶從錶圈、錶面和錶帶的特徵來看,更像是 Submariner 而非 Explorer II。不過, Steve McQueen 畢竟過世太早,不比 Paul Newman 還來得及現身說法,戴著 Daytona Paul Newman 亮相,為他的慈善基金會募款。不過,就像沒有人介意牛郎織女其實只是兩顆恆星一樣的道理,傳說既有其迷離誤解的成分增添其故事性,伴隨性格巨星深植人心的印象與概念,其真實性便顯得無關緊要了。Steve McQueen 和 Explorer II 1655 之間的故事會繼續流傳,這一點倒是可以相當確定的。

幾乎是跟隨著 GMT Master 改款為 GMT-Master II Ref. 16700 一樣,1986 年勞力士推出新款 Explorer II Ref. 16570,鏡面改用藍寶石水晶玻璃,時針、分針和24 小時顯示指針都改成和 GMT Master II 一樣,機芯也改成一樣可以讓 24 小時顯示指針可前後快撥、不干擾時針分秒針運作的 Caliber 3185 機芯。至於 Explorer II Ref. 16570 的錶圈則和舊款一樣,依舊是固定式不可旋轉,採用黑色鏤刻式 24 小時數字,和 GMT Master II 不同。不過,有很少數初改款的 Explorer II 16570 鏤刻的是紅色數字,相當希罕。另一個較稀有的錶款是只在 1985 年後生產了兩年、早已停產的Explorer II Ref. 16550 Cream/Ivory Dial,這款奶油面 (象牙面) Explorer II 具有與現行黑色和白色面盤的 Explorer II 不同的獨特面盤色調,據稱其好處是無論在白天或黑夜,都能清楚看清時間,不受強度光線不同的干擾。

Explorer II 自誕生以來就像是 GMT Master 的衍生錶款,然而其今日的受歡迎程度卻顯然青出於藍,固然其性能考量或外形美學可能有優於 GMT Master 之處,但是 Explorer 探險家令人遐想的命名,前身錶款 Explorer 1655 持續蔓延的的獨特魅力,以及和 Steve McQueen 之間的朦朧傳說,才更是讓 Explorer II 更加發燒的原因吧?畢竟光是想像自己一戴上錶就變成探險家或是電影巨星的感覺,著實就讓人無法抗拒呢!

勞力士的水上運動錶款

Rolex Submariner潛航者型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過自從百年前手錶問世以來,水分 (water)、灰塵 (dust)、磁力 (magnetism) 和震動 (shock) 就是手錶的四大敵人,Rolex的創辦人Hans Wilsdorf看出防水手錶的潛力,持續不懈地改善錶殼的精密度、錶面水晶鏡片的密合度和錶冠系統,來改善手錶的防水性能。1927 年,Mercedes Gleitzes 女士佩戴 Rolex的 Oyster 游泳橫渡英倫海峽,勞力士一夕成名。耐用、準確和防水的運動錶形象和勞力士一起深刻烙印在一般民眾的心中。勞力士在製造出了世界第一只防水錶後,對潛水錶方面的開發,也一直不遺餘力。然而,今日我們所謂的「潛水錶」真正進入一般人的生活其實一直要到 1954 年,Rolex 推出了其革命性的 Submariner Ref. 6204 才算大功告成。

1956 年勞力士又推出現在被稱為 James Bond Submariner 的 Ref. 6538,防水可達 200公尺 (660英呎)。當時正值戰後民間洋溢熾熱的運動和探險風氣,加上傳媒無遠弗屆的推波助燃,潛水及運動錶的風氣,至此可為已經銳不可擋。1960 年,勞力士曾製作數只實驗用的潛水錶款 (Deep Sea Specials),外掛在美國海軍潛艦 Trieste 號上,並潛入世界最深之馬里安那海溝 (Mariana Trench) 達 10,908 公尺,自此奠定了勞力士在潛水錶中的領先地位。1971 年勞力士開發出具備排氦氣閥,並防水 610公尺 (2000 英呎) 的 Sea-Dweller。隔年初在法國馬賽海域就由 M. Patrice Chemin 與 M. Robert Gauret 在氦氧混合氣環境下配戴此一錶款潛入海中水深 2000 英呎處(約 600 公尺),且連續 18 天,並成為正式的世界紀錄。

Submariner James Bond

一般認為電影中的手錶引起廣汎的注意,甚至於日後形成一股電影與手錶行銷結合的潮流,一系列007電影裏,英俊瀟灑的詹姆士龐德 James Bond 從容地妙用手腕上手錶解決性命交關的危機,可謂地位厥偉。輕巧隨身的手錶成為情報員的武器,無論從真實性或戲劇張力來看,都好像再自然不過。其實007情報員的原作者 Ian Fleming 在其 1963 年小說「女皇密使」 (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1969 年拍成電影)中曾清楚描述到 James Bond 利用 Rolex Oyster Perpetual 做為巧妙的隨身秘密武器。而在 007 情報員的螢幕作品中,手錶果然也一再出現擔綱龐德忠實的助手。您一定知道現任的 007 情報員 (Die Another Day 由皮爾斯布洛斯南 Pierce Brosnan 飾演) 在電影中戴的是歐米茄Omega 的 Seamaster; 那麼,您知道在 Ian Fleming 還沒在小說中載明 007的手錶品牌類型前,螢光幕上第一次現身的007情報員手錶是哪一只呢?答案是:Rolex Submariner。

為什麼會是 Rolex Submariner?先離題談一點歷史。今年是 2005 年,您可能知道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瑞 Edmund Hillary 和雪巴丹增諾杰 Tenzing Norgay 在距今正好五十二年前的 1953 年,第一次登頂聖母峰。不過您大概不知道:在人類登上聖母峰頂之後數個月, 父子檔探險家 Auguste and Jean Piccard 也潛達深 3,150 公尺的海底,締造新的世界紀錄。隨著 Piccard 父子締造世界紀錄的同時,錶界也誕生了一個巨星 Rolex Submariner,因為當年才剛由勞力士研發出來的 Submariner 就負載在 Piccard 父子的潛水艇 Trieste 外潛達 600 公尺深,並隨著媒體的大肆報導一炮而紅,勞力士並於隔年的Basel 錶展正式發表 Submariner (當然是民用版!防水 200米)。1954 年 10 月 21 日,CBS播出五十分鐘長的黑白電視影片「賭城諜血」 Casino Royale (Barry Nelson 飾演),這可說是 007 情報員的第一次現身螢光幕,戴的正是前一年才問世就大出風頭的 Rolex Submariner,因此棄 Oyster Pepetual 而戴 Submariner, 無論是就宣傳的效果或現實的切合度來看,都頗為順理成章。

其實 James Bond 之所以佩戴潛水錶 Submariner 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龐德在原著中的身分背景是英國皇家海軍 British Royal Navy 的 Commander,有趣的是,007 的原作者 Ian Fleming 本人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軍官,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在情報單位工作呢!而現實世界裡,英國皇家海軍的確也在經過一系列測試的嚴酷汰選後,採用了 Submariner 為其用錶,公開發行的即是 Submariner 的 Ref. A/6538。隨後,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海軍也陸續跟進採用。

第一只 007 使用的 Submariner (型號 6204),後來被特別稱為 Submariner James Bond (如果擴大定義的範圍,也包括之後一系列續集電影中007所佩戴的其他型號 Submariner),和今日的 Submariner 差異不小:它沒有錶冠護肩 (crown guards or shoulders),錶冠、錶圈和指針的樣子也很不相同。隔年Submariner改版後,才出現其標誌性的 Benz 指針以及錶圈上的 0 到 15 的分鐘刻度。之後幾年,Submariner 陸續發行了5 504、 6538、 5508 和 6200 等型號。

1962 年,007 情報員的第一部電影「第七號情報員」 中,Sean Connery 史恩康納萊佩戴的依舊是 Submariner (Ref. 6538 or 5508?)。據說Rolex不願奉送一只 Submariner 給史恩康納萊佩戴,導演 Albert Broccoli 只好將原本自己使用、已換裝 NATO 錶帶的 Submariner 給 Sean Connery 使用。因為此一典故的關係,今天的也有錶迷特別將自己 Submariner 的原廠金屬錶戴換成 NATO 布製錶帶。之後,一連數部 007 電影續集包括 1963 年的「第七號情報員續集」 (From Russia With Love) 、1964 年的金手指 (Goldfinger) 和 1965 年的霹靂彈 (Thunderball), 甚至 1969 年的「女皇密使」 (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一片中 (與原著的 Rolex Oyster Pepetual 不同), 007 戴的也都是 Submariner。

1995 年 Pierce Brosnan 成為新一任電影男主角,在「黃金眼 GoldenEye」 一片中,歐米茄 Omega 贊助新片預算搶走勞力士的生意,英俊瀟灑的龐德也更新了配備,換上了 Omega Seamaster Professional。自此,一方面是人們的記憶總是短暫、一方面是錶廠也大力行銷的關係,Omega Seamaster 已取代勞力士的 Submariner 就此變成一般人心中的龐德手錶。而配合 2002 年的誰與爭鋒 “Die Another Day” 的上市公演, 歐米茄還特別推出一款限量 Seamaster James Bond。

無論如何,Rolex 在1968 年再度推出首支具備日期顯示的 Submariner Ref.1680,搭載微型史特拉螺絲的時間調整方式,堪稱兼具優越耐久性與澳人精準度的手錶。而1970年前後製造的款式,其面盤上的 SUBMERINER 標記為紅色字樣,被行家暱稱為 Red Submariner「 紅水鬼」,極具收藏價值。1978 年,勞力士發表了防水性大幅由 200 米提升到 300 米的 Submariner Ref.16800。除了日期改為可快調之外,原錶款的雙向可旋轉錶圈也改為更安全的單向防逆轉錶圈,是一款同時追求潛水員方便使用、專業需求和安全可靠性能的佳作。

現行的 Rolex Submariner Ref. 16610 是在 1989 年開始推出的,其錶款的更新主要展現在機芯和機殼細微處的改進,比如說將舊款 Caliber 3035 的單橋式基簧承座改為雙橋形式的新款 Caliber 3135、錶帶與錶殼接合材質的進化和在伸縮部位的鐵片上加裝墊片等,這也展現了勞力士向來重視一般消費者看不到的技術面,更勝於外表面相修飾的傳統。

SeaDweller 海使型

1971 年開發完成的 Sea-Dweller Ref.1665 裝配了 Caliber 1570 機芯,和 Submariner 最大的差別當然是它搭配了勞力士所研發的突破性技術:氦氣排出閥,防水性能也達到 610 公尺。氦氣排放閥門的發明對潛水錶的發展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一般的潛水活動(又可稱為水肺潛水),潛水者沉潛至水面下活動所背負的壓縮空氣成份與自然空氣相同,其中有 1/5 的氧氣,和 4/5 的氮氣 (N2)。氣瓶中的氮氣,在高壓下氮分子會融入神經細胞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麻醉性。大約停留於水中 30 公尺的壓力一個小時後,人體就會開始產生所謂「氮醉」的麻痹現象。但若使用純氧潛水在 30 公尺水深的壓力下,停留一個小時以上時,也會引發人類腦部的氧中毒。所以當潛水者在深海中需要停留相當長的時間時,就必須以氦氣取代氮氣,依適當的比例使用氦-氧混合氣體潛水,稱之為氦氧潛水。然而氦分子的體積非常小,甚至小於水分子好幾倍,所以在使用氦-氧混合氣體的環境時,即便水份不滲入錶中,氦氣也有可能在外界的高壓下進入手錶內。這種情形,即使是防水性再強的專業潛水用錶,也都無法避免。特別在使用「轉移艙─母艙」(PTC─DDC) 的飽和潛水作業(潛水艙機械潛水)時,氦氣侵入手錶的機率更高。在深海中,氦氣因外界高壓進入錶殼內,此氣體流動的過程,會使得錶內壓力相同於外界高壓。相反的,一旦潛水人員上升,將形成錶殼內部壓力大於外界。1966 年日本就曾發生潛水人員在 350 公尺行深海機械潛水作業,並配帶 300 公尺防水潛水錶時,因上升過程的壓力變化,而使錶殼爆開。自此,各品牌潛水錶的開發,才開始重視排除氦氣的重要性。

1971年勞力士領先全球,最先開發出具備排氦氣閥,並防水 610 公尺(2000 英呎)的 Sea-Dweller。當錶殼內氣壓力大於外側時,會自動將閥門頂開,而排出氣體,同時又能保持防水性。而為了深海壓力的考量,Sea-Dweller 並未採取和 Submariner 一樣的日期放大窗。同樣在 80 年代後才登場的 Ref.16660,採用和 Submariner Ref.16800 同樣的 Caliber 3035 機芯,鏡面則改換為藍寶石水晶玻璃,而防水性能也進化到 1220 公尺,而可旋轉錶圈部分更加裝了彈簧以防止意外逆向旋轉。在勞力士針對潛水錶性能和可靠性所進行的無止境追求裡,Sea-Dweller 可以說是達到完全專業,集合製錶工藝的大全,堪稱潛水錶的終極之作。

勞力士 Yacht-Master 遊艇名士型

1992 年面市的 Yacht Master 是勞力士針對遊艇運動推出的另一系列運動錶款,現行的 Ref.16622 又稱為 Yacht-Master Rolesium,由於其錶圈和面盤都採用白金材質製成,呈現簡潔高貴的氣質,搭配出遊艇運動的貴族氣息,可說是最貴氣的勞力士運動錶。Yacht-Master Ref.16622 的面盤配置,無論是賓士指針、柱狀和圓點的時刻標記和日期放大鏡都和 Explorer II 16570 一樣,不同的是,為了顧及駕駛遊艇時的易辨識性和可操作性,它配備了具備大型立體阿拉伯數字的雙向計時錶圈。此外,除了錶準尺寸的男裝錶款外,Yacht-Master 還生產有中型和小型的女裝錶款,因此相當適合選為男女對錶的形式選購之用。

勞力士Rolex GMT-Master II 格林威治型 II

1954 年的 Basel 錶展,無論對勞力士公司或是世界錶壇來說都是個值得誌念的時刻。這一年,勞力士公司在錶展上一舉展示了專為運動家設計的 Explorer、潛水員的 Submariner 以及一般消費者的 Turn-0-Graph,一舉將功能錶 (Utility Watch) 的觀念轉化為真正的具體形象,並引領了整個錶界的風騷趨勢。這項成就固然是勞力士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成果,但當年勞力士的公共關係主管、本身就是多項運動熱愛者的 Rene-Paul Jeanneret 其實也在概念的成型和塑造上貢獻良多。也正由於勞力士在功能錶的設計和製造上明顯領先,吸引了當時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泛美航空( Pan-Am) 的高度興趣,希望能設計出一款專為他們穿梭各個時區之間的機師所設計的實用手錶。泛美航空和 Rene-Paul Jeanneret 接洽後,兩家各自在市場上稱霸的公司相互合作,結果促成了同樣著名的 GMT Master。

泛美航空方面派出了本身也是二次世界空戰英雄的著名機長 Frederick Libby 來提供技術上的諮詢,而 Jeanneret 則構思了在錶圈上加上一個可旋轉的二十四小時錶圈,並在面盤上多加一個指針來指示第二地時間的構想。技術上,勞力士選用了編號 6202、搭載 1030 機芯 的 Turn-O-Graph 來作為改裝的根據,加上24小時指示的齒輪和新的日期盤後,一只編號 1065 的全新機芯誕生了。除了標有二十四小時標記的塑膠雙色可旋轉第二時區外圈外,編號 6542 的第一代 GMT Master 外表和 Turn-O-Graph 及 Submariner 相當近似,也同樣尚未配有錶冠護肩(Crown Protecting Shoulders)。不過,值得注意的是:Ref. 6542的第一代 GMT Master 是第一只搭配有日期窗放大鏡( Cyclops) 的 Rolex 錶款。1956 年,GMT Master 的第二時區外圈則由塑膠材質改換成日後沿用的金屬材質。GMT Master 成為泛美航空的官方指定時計,公司配發一只 GMT Master 給每一位高階主管、機師和領航員。

1960 年起,GMT Master 改款為 Ref.1675,並開始搭配有錶冠護肩,面盤上的 GMT 指針也變大許多,和現行的錶款已經相當類似。Ref.1675 的面盤上也印計著現行錶款所採行的 Superlative Chronometer Officially Certified 記號,和 Ref.6542 的Officially Certified Chronometer 不同,主要是採用的是 Caliber 1565,此一機芯配備 Micro Stella 無卡度游絲 (Free Sprung Balance),準確度更加精進許多。Ref.1675 不但受到泛美航空以及其他為數更多的民用飛機機師的喜愛,在一般消費者群中更大受歡迎,暢銷近二十年,可說是勞力士最暢銷的錶款之一。

GMT Master 不但深受民航界的信賴,軍方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許多戰鬥飛行員也紛紛佩戴。NASA 在 1940 和 50 年代開始了一連串向飛行速度和高度的試驗和挑戰,終於在1967 年由 North American X15 試驗機創下了 4,534 mph (7,269 kph) 或是 6.72 馬赫的世界紀錄,今日依舊無人能破。X15 的創紀錄駕駛 Pete Knight 配戴的便是G MT Master,他讚賞 GMT Master 在離地 45,000 英呎的高空上, 承受激烈的操作和 3.5 G以上的離心力,卻依舊運作正常而且維持著天文台錶的精準水準。Pete Knight 選擇佩戴 GMT Master 的理由並非無跡可尋:他所隸屬的艾德華空軍基地 (Edwards Air Force Base) 向來英雄輩出,在 1947 年駕駛 Bell X-1 飛機打破音速障礙 (Sound Barrier) 的 Chuck Yeager 所配戴的就是已經陪他一起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爭戰多年的勞力士的 Oyster 手錶。

1976 年 GMT 再度改良,推出具備停秒性能的改良款;1980 年,GMT Master 改款為 Ref. 16750,增加了日期快調功能。之後, GMT Master 再度改款為 Ref.16700,鏡面也進化為藍寶石水晶玻璃。1983 年,勞力士推出全新進化、編號 Ref. 16710 的現行版款式 GMT Master II,搭配具備 GMT 時針可以獨立運作、整點快調性能的 Calibre 3085 機芯,由於二十四小時錶圈和 GMT 指針均可雙向旋轉,讓 GMT Master 具備顯示三地時間的進化性能。而由 GMT Master 這樣堅持經典設計,但不斷循序漸進、與時進化的持續改良過程不難發現,正是這樣的製錶文化讓勞力士維持了不墜的品牌價值和消費者恆久的熱愛。

勞力士迪通拿計時碼錶 Rolex Cosmograph Daytona

Paul Newman 的手錶

勞力士於 1937 年開始推出其計時碼錶系列,採用的是 Valjoux 機芯,不過在當時以及接下來的數十年間,並未引起太大的注意,銷售成績也僅平平而已。1960 年,勞力士將其計時碼錶大改款並重新命名為 Cosmograph 蠔式宇宙型計時錶 (Ref. 6239,採用 Valjoux 72 機芯),其外觀上的最大差異是將其時速計 (tachymeter) 直接刻印在錶圈 (bezel) 最外圍,而非在傳統的錶盤 (dial) 上。由於 Cosmograph 集合了現代專業運動手錶的各種性能,包括蠔式防水設計,一體成形機械機芯計時,蠔式摺疊扣錶帶,以及可以即時知道平均圈速 (average lap speed) 的錶圈設計,因此迅速在賽車選手間大受歡迎,勞力士便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賽車勝地 Daytona Beach 為此錶命名為 Cosmograph Daytona。另有一較為可信的說法是 Daytnoa 得名的由來,來自另一段典故:當勞力士裝配出 Cosmograph 蠔式宇宙型計時錶後,正適逢美國 Doyona 賽車賽事開幕,勞力士將 Cosmograph 計時碼錶送選競爭做大會的指定計時儀器,一舉獲選,勞力士廠商遂將此系列命名為 Daytona 手錶。

Rolex Cosmograph Daytona 早期的款式都具有現今被稱為 Exotic dial 的特殊錶盤顏色:白色錶盤底色配上黑色小三針錶圈 (registers),或黑色錶盤配上白色小三針錶圈,而小三針錶圈內的刻度則標示有方形標記。其他不同於近代 Oyster Perpetual Cosmograph Daytona 後繼錶款的特色還包括:機芯為手上鍊 (1988 年的 Ref. 16520,採用的是 Zenith 的 El Primero 自動上鍊機芯)、 錶殼為非典型蠔式不鏽鋼 (stainless steel non-Oyster cases)、計時按鈕為非旋鎖式 (non-screw-down pushers,後期的 6263 與 6265 則已採用 screw down pushers),錶冠也非後續錶款的Triplock 錶冠。具有這些特色的 Daytona 即是後來特別被暱稱為 Paul Newman 的錶款,身價與收藏價值都遠不同於其他樣式的後續錶款 (因此,有人堅稱唯有 Ref. 6239 和 Ref. 6241 才是正統 Daytona Paul Newman!)。

具有 Exotic dial 的 Daytona 之所以特別被暱稱為 Daytona Paul Newman 的原因,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最浪漫且廣為流傳的說法是 Paul Newman 保羅紐曼於 1969 年的賽車電影 Winning 中所佩戴的就是 Rolex Daytona (Paul Newman) 。而 "The Best of Time: Rolex Wristwatches" 一書的作者 Dowling 及 Hess 則認為: Paul Newman 在電影中戴的並非 Daytona, 而 Paul Newman Daytona 的稱號應該歸因於 "Winning" 的一張電影海報中 Paul Newman 戴著 Daytona,先是引起義大利影迷的注意與搶購,進而引發全球錶迷的熱潮。直到今日,無論是當時的電影或海報,早已經過很多錶迷多方的檢視,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有趣的是,保羅紐曼則從未在正式場合中承認或否認這些流言,畢竟傳說仍舊是保留一分神秘與爭議會更具吸引力,這一點保羅紐曼可一點都不失巨星的魅力。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一點是 Paul Newman 的確深愛 Rolex Daytona,也在無數的場合佩戴 Daytona,這一點可不是虛擬的 James Bond 與 Submariner 做得到的。

電影和明星固然的確有助於塑造出一只手錶的獨特魅力,Rolex 的 Submariner James Bond 因為電影中的主角佩戴而聲名大噪,引發收集熱潮,Daytona Paul New 也是鮮明的例子,探索這些例子背後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也有助於錶迷們對 Rolex 乃至於其他廠牌手錶的行銷和運動、明星結合的趨勢有一些淺略的了解。然而別忘了,這樣成功行銷的背後必備的是另一個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手錶的本身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水準與收藏價值,君不見其他 Bond 也帶過的電子錶今日又有什麼人記起與關心呢?而世上明星何其之多,又有幾多能創造出如 Paul Newman 和 Rolex Daytona 一般相輔相成的佳話呢?

話題回到 Cosmograph Daytona 手錶本身來。即便是勞力士早已具備自製機芯的能力,1988 年改款推出的 Daytona Ref.16520 卻採用了Zenith 所生產、業界著名的 El Primero 計時碼錶機芯。而為了求得更穩定精準的計時表現,勞力士特地將原本振頻達每小時 36,000 次的 El Primero 機芯調整降頻為 28,800 次。而日後市場的銷售狀況和專家的評鑑也的確證明了勞力士對好幾芯的眼光和獨到的調校功力,Ref.16520 極端暢銷。尤其是九零年代之後,運動錶大行其風,勞力士最富運動風和速度感的 Daytona 16520 更成為其中的當紅炸子雞,在市場上興起一股市不可擋的搶購浪潮。甚至在 2000 年,勞力士發表新改款、採用自製 Caliber 4130 的後繼錶款 Ref.116520 後,依舊持續為錶迷熱切搜羅,甚至連帶造成新錶款 Ref.116520 一錶難求的盛況(尤其是不鏽鋼款式),這也是新舊款勞力士相互拉抬的特殊現象。

光環的背後

看完這麼一大段,我想你現在應該比較可以想像為什麼有人肯花十萬元買一只勞力士手錶的理由了吧!那理由其實就深藏在每一只勞力士手錶背後的時空故事裏。注視每一只勞力士錶,緬懷過去的傳奇故事,即使無幸在歷史裏躬逢其盛,卻有機會在當下的每一刻親身體驗。凝視著手腕上的勞力士錶,除了體驗時間的奧妙,懷想著這小小時間機器的誕生和未來,更可以觸動著人和人之間信任的情愫,而其實這正是一般人不曾注意到勞力士品牌成功的基石。

想像一下在勞力士的日內瓦總部,穿著雪白工作服的勞力士製錶技師運用最先進的工具機,幾近靜默地以旋刻機和線鋸雕刻每一個機芯的零件。每一個零件的尖角都經過打磨圓化,拋光到幾乎可以散發出光芒。即便消費者看不到背蓋下機芯裏的這一切心血,勞力士依舊近乎儀式性地將每一個步驟做到盡善盡美。每一只勞力士手錶在通過勞力士自身的驗證前,必須經過兩百位以上的技師各盡其責、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專研勞力士的收藏家 James Dowling 曾說過勞力士的手錶基本上都是 Over-Engineered 的產品,勞力士所堅持的品質標準其實遠比消費者所期待和需要的來得高出許多。倒不是勞力士喜歡亂砸錢,而是這就是他們要求完美的製造方式。

事實上,每一只勞力士手錶在離開日內瓦前,它們還須通過一連串高科技儀器設下的測試障礙,才能通過勞力士的品質控管。每一個面盤、錶圈和上鏈陀都必須通過括痕、灰塵以及其他外觀上的任何小瑕疵的再三檢測。錶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最終的裝配位置,更以顯微鏡檢視,反覆不畏辛苦地調整到完全正確的位置。另外,檢測室裏還有加壓艙嚴苛地測試每一款勞力士手錶的防水性能,只有通過所有必要測驗的手錶才能標記上勞力士的封印。而這正是戴上勞力士錶的獨特情愫,你深深知道它是一群人用他們一生鍛鍊出來的精湛手藝,以堅持專注得近似偏執的態度鍛造出來的,他們珍視你手上的腕錶一如你自己。

這就是勞力士手錶的秘密,它像我們手腕上的小小時空機器,舉手之間讓我們在轉瞬之間就能遁隱到過去的時空裏。在那個時代,沒有靠電流脈衝驅動的晶片,世界在手工鍛造的齒輪間依序運行。無關魔力,只要我們聆賞、感觸、信任和期待,時時刻刻都能感受。

_________________


A Watchbus Staff


TheWatcher 在 星期五 2005-03-04 15:45 作了第 4 次修改
GS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一 2005-02-28 20:34
引言回覆

哇!! 驚訝
2046S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一 2005-02-28 21:44
引言回覆

讚 讚
anespp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一 2005-02-28 21:50
引言回覆

非常高興 讚 讚 讚 非常高興
_________________
屁屁5066J+五根火柴16600(海"屎"型4000, 賤內稱之:海大便?)+壞人海104(查號臺)是我的好伙伴啊 (呵呵, 我的大三元, 清一色-----潛水錶)
amg
進階會員
進階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一 2005-02-28 23:09
引言回覆

受益良多! 眨眼
_________________
入睡時我喜歡19,800轉
休閒時我喜歡21,600轉
上班時我喜歡28,800轉
開車時我喜歡36,000轉
keigen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一 2005-02-28 23:12
引言回覆

有心人! 非常高興 非常高興 非常高興
kwsiu
進階會員
進階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一 2005-02-28 23:49
引言回覆

Wow.... 驚訝

Such a great article, thank you so much 眨眼
tony510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二 2005-03-01 00:13
引言回覆

更加喜愛ROLEX 非常高興 非常高興 非常高興 工作中
slowly
進階會員
進階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二 2005-03-01 00:57
引言回覆

驚訝 看得眼睛都花了! 讚
qmethod
進階會員
進階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二 2005-03-01 01:09
引言回覆

讚 好文采,尤其是結論的表述,深得我心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前往頁面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1頁(共7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無法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圖檔
可以 在這個版面下載已上傳之附加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