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chBus 手錶討論區 :: 觀看文章 - [分享]向大家推薦Ingenieur的精彩之處
開新主題 回覆文章 Share
發表人 內容
ralando
新進會員
新進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五 2007-09-14 04:29
引言回覆

文章选自2005-3, p62-69
原创风范
.
.
Ingenieur是一款地地道道的IWC手表,几十年以来,它一直出现在IWC的供货品种单中,新一代的Ingenieur手表诠释了独具特色的工程技术,因为它完美地体现了这家位于瑞士德语区的钟表制造商所有技术特色:自动上链、完美工艺、专利防磁功能、优异的防水功能和绝对的低调简朴。
.
.
.文:Martina Richter?? ?? ???? 图:Zucherfabrik Digital / IWC
.
.
IWC从1944年开始采用自动上链机芯。一位技术主管和AlbertPellaton接受挑战,研发一款自动上链机芯,将佩带者手臂活动产生的能力作为手表动力来源,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就自动上链而言,Eterna机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1948年,该瑞士钟表制造商为Eterna-Matic研发了滚珠轴承转子。AlbertPellaton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他为IWC发明了专利棘轮发条上链装置,一个和转子连接的凸轮推动一个叉形杆,在杆上固定了两个棘爪,根据转子的转动方向,其中的一个或者另一个和所谓的棘轮啮合,通过棘轮转动将动力传输到弹簧发条装置。Pellaton的第一个专利不能满足其百分百完美的要求,因为其通过弹簧减震器来减缓转子转动还是无法令人满意,同时其他品牌也纷纷找到了各自的方案,由于自己的机芯构造没有形成系列产品,Pellaton对此很不满意,人们在背后对他议论纷纷,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一系列手表机芯样品,再次从新开始。1950年和1952年他得到了改进的设计,推出机芯81和85,它们揭开了IWC自动机芯时代,其后续系列852和8521更加精致,1954/55年间,Ingenieur诞生了,正是因为采用上述机芯,其命名不言而喻,正说明了这个机芯是AlbertPellaton的创作产品以及在专业领域的特殊地位。Ingenieur有一个较重的转子,这样在这款腕表上就产生了新的阻力源,Pellaton尝试将转子安装在弹簧轴承上来提高机芯的运转稳定性。
.
.
虽然自动上发条的防震安全性有所变动,与之相反的是极具天赋的Pellaton棘爪系统,许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在IWC的Ingenieur延续至今。目前最新款的Ingenieur装配了技术研发完全成熟的机芯80110,对它的发条系统进行了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和以前的各款机芯相比完全不同,提高了走时精确性和防震安全性参数,并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完善上述特性”,KilianEisenegger,IWC产品研发主管如是说:“参照结果,一体化的防震减震器系统还可以改进,现在早已不再是‘试验和错误’的时代了。”这意味着,AlbertPellaton在1940年代末发现的原理,当一个相对较重的发条转子安装在一个弹簧桥型装置——确切的说是自动弹簧桥型装置——轴承上,一直是行之有效的。不过这是第一次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测试来优化这款特别性的防震减震器,它可以防止来自各个方向震动冲击。参照结果该防震减震器有了新造型:如同一条弯曲成某个角度的手臂。
.
.
此外该转子上铣出特别的孔,这样转子通过它们的涡流就能避免垂直方向的撞击和冲击震动,而且不会给轴承造成负荷,其运动空间和机芯外部棱角完全吻合并且在下侧有小型橡胶减震器,可以防止在极限状况下发生的撞击,避免损失。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新款Ingenieur Automatic作为IWC的独创型号延续着这个品牌源远流长的历史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80110机芯—— 在此取出了转子——带有Pellaton上链装置和减震器,它是IWC制造的最坚固稳定的机芯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Pellaton上链装置:连接在转子上的凸轮将运动动力传输到一个叉型杆上
和AlbertPellaton原始型号一样,转子不是固定在滚珠轴承上,而是位于一个稳定的轴颈上。“滚珠轴承会活动,造成磨损并导致故障”,专业人士都了解这一情况,为了完善自动机芯,他进行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试验:从来没有一款机芯像80110那样在公司自己的实验室中经历了如此严格的分析和模拟试验。超过100个基本机芯经过了最严重的冲撞测试,在极端寒冷和极端炎热的环境中系统化运转,其目的就在于提高系列机芯的使用寿命。一些示例:冲撞程序包括60,000次相互撞击,其冲击力从手表重量的500倍到5,000倍的极限冲击力,接着测试分析该机芯,所有的测量结果,甚至安装时最小的螺丝的扭矩,都会引用到新款钟表机芯上。Kilian Eisenegger眨眨眼睛,满怀信心地说道:“有了这款手表,人们就可以安心打高尔夫球了。”
.
.
不仅如此,80110机芯还有防磁功能,高达80,000A/m,而手表防磁的瑞士标准是4,800 A/m。这是一个让我们安心的功能,特别是身处一个日日接触磁场的时代,机器、计算机、麦克风、电子设备,所有这些都会影响钟表机芯的运转稳定性。
.
.
如同1954/55年首次推出的Ingenieur一样,一个软钢笼型结构,包括机芯制动环,表面和第二层内底面,在手表内部形成了一个屏蔽,并保证机芯内部有一块无磁区域,当时IWC继续进行Ingenieur的实验研究,Weltrekord-Ingenieur的制动部件不含铁和镍,全部采用顺磁性原料,在核自旋断层X光摄影装置上显示的测试值达到370万A/m,于是1989年Ingenieur500,000A/m问世,它完全不需要软钢内壳,然而由于制造无磁部件费用高昂,因此也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只制造了3,000只世界纪录手表,1993年Ingenieur开始采用软钢内壳。
.
.
发条装置和防磁装置并不是Ingenieur系列的仅有的研发成果,最早的机芯没有日期显示,1950年代末随着8521机芯研发成功, Ingenieur使用的自动机芯首次带有了日期显示,双面力传递棘爪发条,Breguet螺旋游丝,中心秒针和每小时19800次摆动频率无不展示了当时钟表技术的最高水准。1959年8521机芯升级为8531机芯进一步优化了秒停装置,1964年该机芯有了较大的日期显示盘,日期快速调节装置和偏心精密调节装置。1976年开始,迄今为止最大的Ingenieur SL采用8541机芯,这款由Grald Genta设计的经典手表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收藏品,IngenieurSL防水深度达到120米,带有蓝宝石玻璃表面和旋入式表冠,一共只出品了800只以及一些石英型号。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05年版的Ingenieur是参照Ingenieur SL制造的,就像一个行将结束的趋势如今又重新流行开来:偏爱在手臂上佩戴动力十足的手表。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Pellaton上链装置:两个棘爪让棘轮向一个或者另一个方向运转,为手表上发条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转子:铣出的半圆形孔和接口吻合,橡胶减震器减缓了可能对夹板造成的冲击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减震器:发条自动弹簧桥型装置加以改进并优化结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80110机芯是一个快摆机芯。齿轮、夹板、桥型装置和擒纵齿轮组都来源于ETA制造产品
.
.
.然而1970年代末修长,典雅的手表又重新得宠,因此Ingenieur也采用了比较修长的造型,在推出了高抛光钛合金表壳Ingenieur (1980年)和带有软钢内壳和橡胶减震器轴承的防水Ingenieur(1982年)后,1983年带有快摆机芯375(基本机芯ETA2892, 28,800 A/h)Ingenieur上市,独具特色地将表面设计成缩放比例的图纸造型。1987年Ingenieur参照DaVinci(达芬奇)推出IWC万年历手表,它甚至采用黄金表壳并在一年后和混合机芯631一起推出了秒表计时表。还有一款不能忘记的手表是1991年Ingenieur Chrono Alarm,同样采用编号633的混合机芯。
.
.
早在1990年代后期IWC就提出了80110机芯的理念,一直考虑为大型5000机芯制造一款相似的缩小型号,这样就可以在运动型手表中使用。更确切地说,小型机芯甚至应该首先出现,可是如同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状况,有些东西和设想是大相径庭。80110机型吸取了5000机芯系列所有经验,例如从上部可以详细观察的发条防震装置。凡是对5000系列机芯行之有效的,同样也适用于小型自动新产品:它不是一款单一生产的产品,而是准备进行系列研发,扩展型号和构建模块的产品,否则机芯研发对和IWC一样的制造商而言就太昂贵了。所有部件直到样品组装都有自主完成,自主技术秘诀,如发条系统,都在本部生产。其他系列产品的标准部件,如总体传动组,齿轮和桥型装置,均会购买使用,80110机芯也采用这一程序。和ETA的良好合作安排保证了生产进程,除了构造图上基本部件,ETA还会为IWC生产单个部件。
.
.
.
我们编辑部在测试手表机芯或者整块手表时,无法像IWC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如此孜孜不倦的进行测试,现在不能确定的是,运行数值是否是基于最佳的调整状态、完全的震动防护、完美的磁场防护或者是所有部件共同运转状态,但是每个部件功能都运转良好。
Ingenieur在检测仪上运行值偏差在慢两秒(表冠向上)和快两秒(表冠向下)之间,经过14天的佩戴测试,其中每天的平均运行偏差值不到一秒。在此要特别补充说明,我们为编辑这篇文章而进行测试的IngenieurAutomatic并不是来自于IWC的实验室,而是——人们在某些照片不难看出—— 来自于一些地球极值实验现场,它陪伴着Mercedes-AMG试验车员在瑞典拉普兰地区冰冻的湖面进行测试,它经历了温度变化,以及极限加速,高速度,震动和驾驶员的剧烈反应动作。
.
.
和在各种情况下都获得高度赞扬的动力运行结果一样,出色的表壳佩戴测试结果也同样有迹可循,尤其是亚光壳外圈和断开的侧翼。钛肯定可以作为表壳的原料之一,而目前采用这一金属原料的是Ingenieur-AMG-特别系列。尽管有一些批评之声,但这个结实的三部分钢制表壳还是赢得绝大部分人的信任,批评主要是因为其巨大的表壳尺寸,直径42.5mm和厚度14.5mm,这并不是为了迎合流行潮流而特别设计的,或多或少是由于软钢笼型装置必须要达到这个尺寸。带有螺丝固定表底和旋入式表冠柄的IWC基本型的防水性达到120米。一体化的表带系统,其重量超过200克,在极限运动员的手腕上也稳如泰山,而且更换或者缩短操作十分简便,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
.
.
带横纹的表冠,有IWC标志scafusia,易于把握,旋转和拉伸到各个位置 ,日期快速调节和指针调节、按压和上发条也同样轻而易举。
.
.
整个表面简洁清晰,功能明了。在双面防反射的蓝宝石玻璃表面下转动着长剑状指针,涂层钟点指示标志以及数字6和12在暗黑色的表面的映衬下分外引人注目。高抛光的指示标志结构甚至会眩晕观察者的眼睛。新型钟点指示标志也采用了和外壳一样的棱角构造,并进一步深化,其向中心倾斜,在时针转动的轨迹圈处停止,而分针的位置也恰到好处,正好结束于侧边的钟点指示标志的升高处。当分针掠过钟点标志时,两者相互融合,指针顶尖在钟点指示标志上方,如同瞄准凹槽和瞄准准心射击一样。秒针长度正好达到钟点指示标志和数字钟点标志,结束点同样在表面升高处。完美无缺。
.
.
除了纯粹的黑色和方格状表面,新款Ingenieur的表面的灵感还来源于双T型,借鉴了钢铁支柱或者有轨电车轨道。与之相反,标志 “Ingenieur”上的闪电标志早已存在,早在第一批Ingenieur上就出现了这个标志,它象征着电流,是技术进步或者“带电的男性”的标志,一直是发现或者冒险的代名词。比较2005版和1976版的Ingenieur,经过观察,不得不承认前者是后者翻版,只是特别强调了某些特点,这就是人们得出的两者之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钟点指示标志看上去非常相似,只是2005版Ingenieur尺寸更加巨大,更加棱角分明。指针在整个手表上的位置也如出一辙。在Ingenieur SL上还采用了氚元素荧光涂层,这就是现在的SuperLuminova(超级荧光涂层),尽管荧光色彩发光面积很小,但是却效果显著。
.
.
表壳外圈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五个钻孔的排列位置,和SL相比,钻孔相对指针方向移动一定角度,这样其中一个钻孔就正对着12点了。而在 Ingenieur500 000上则有一个钻孔正对着6点位置,并和其它四个组成五角形。2005版看上去是最正的五角形的,但它是否是最迷人的,还留待观察。
.
.
人们毫无疑问就可以看到是,Ingenieur50年来一贯特色,而在最新款式中又特别突出,那就是生机勃勃,高度精密,技术进步和低调简朴。其真正的价值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到,但却令人心悦诚服。既使现在来看,Ingenieur技术完美无缺,无愧于IWC技术研发和改进的最佳展示舞台,在未来亦将如此。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自然是防震减震器最新创造源泉,如同一条弯曲成某个角度的手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ngenieur Automatic复杂的表壳带有一个软钢笼型装置,磁场防护高达80,000安培/米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ngenieur Automatic的细节完全不需要用放大镜来观察。14.5毫米,超过200克的重量,在手腕上留下了深刻印象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还有一段话,是摘自IWC官方网站上的说明,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IWC对于工程师系列和80110系列机芯是多么的自豪:
I
WC 万国表对工程师腕表过去的一切改善都是力求令腕表精益求精,如工程师自动腕表便获得了高度成功。除了对由阿尔伯特 比勒顿(Albert Pellaton)发明的棘爪式上链系统加以改进装配在5000 型机芯内;而80110 型自动机芯为腕表的可靠性更定下了新标准。IWC 万国表的技术员运用在阿尔伯特?比勒顿出任IWC 万国表技术总监时还未问世的计算机进行测试及分析,重新设计工程师腕表,腕表经改良后的一体防震系统表现出众,为其它自动机芯望尘莫及。此外,软铁内壳可保护机芯免受高达80,000 安培强度的磁场效应,配合三层精钢表壳、一体表链系统、旋入式底盖及表冠再以双面涂层防反光宝石玻璃表镜,无论于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细节均具优越品质,绝对是令人梦寐以求的腕表机芯。

_________________
六十年來狼藉
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
依舊水聯天碧
dan
資深會員
資深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五 2007-09-14 09:58
引言回覆

說得都很棒,但國內外也有不少錶友的工程師故障.
iwc真令人怕怕耶!
TAIPEIOPTICS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六 2007-09-15 23:00
引言回覆

雖然工程師系列宣稱做了嚴格的撞擊測試, 但是一直沒有具體的圖片或介紹短片來展示, 還是讓人有點半信半疑, 而且所謂通過測試之後, 到底時間精度跑掉多少也沒有正面說明, 如果只是做到不讓機芯損壞的話就不足以有太大意義, 因為這樣的話, 運動配帶著它就沒什麼意思了不是, 不準之外還是個負擔 哈 哈 哈 我很期望IWC能夠公佈它們做嚴格測試的圖片, 光是文字說明不夠說服力 眨眼 還有, 文章中特別提到賽車過程的配帶測試, 我想開過車的人都知道, 在汽車內基本上已經消除了很大的震動, 跟騎機車比起來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如果IWC以騎機車過程一段時間當例子, 而且要類似台北某些很爛的路段測試, 這樣才算是夠強吧 耍酷
此外, 即使工程師系列的抗震設計確實達到優異效能, 可是由於鋼版的重量太重, 造成它也是最容易在手腕上晃動的手錶, 因為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 可以想像兩個重量不同的東西綁在公車位置上, 在顛跛的路上行進, 越重的那個一定晃的幅度比較大而且會因加減速大力的撞擊椅背, 這樣看的話, 工程師手錶一方面提昇的抗震能力也同時被它自己提升的自撞特質部分抵銷掉, 不知道是否剛好持平或者加分減分? 我也無法想像的出來 哈 哈 哈一些個人看法, 不知道能不能IWC的設計人員參考一下 眨眼
TAIPEIOPTICS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六 2007-09-15 23:25
引言回覆

TAIPEIOPTICS 寫到:
雖然工程師系列宣稱做了嚴格的撞擊測試, 但是一直沒有具體的圖片或介紹短片來展示, 還是讓人有點半信半疑, 而且所謂通過測試之後, 到底時間精度跑掉多少也沒有正面說明, 如果只是做到不讓機芯損壞的話就不足以有太大意義, 因為這樣的話, 運動配帶著它就沒什麼意思了不是, 不準之外還是個負擔 哈 哈 哈 我很期望IWC能夠公佈它們做嚴格測試的圖片, 光是文字說明不夠說服力 眨眼 還有, 文章中特別提到賽車過程的配帶測試, 我想開過車的人都知道, 在汽車內基本上已經消除了很大的震動, 跟騎機車比起來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如果IWC以騎機車過程一段時間當例子, 而且要類似台北某些很爛的路段測試, 這樣才算是夠強吧 耍酷
此外, 即使工程師系列的抗震設計確實達到優異效能, 可是由於鋼版的重量太重, 造成它也是最容易在手腕上晃動的手錶, 因為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 可以想像兩個重量不同的東西綁在公車位置上, 在顛跛的路上行進, 越重的那個一定晃的幅度比較大而且會因加減速大力的撞擊椅背, 這樣看的話, 工程師手錶一方面提昇的抗震能力也同時被它自己提升的自撞特質部分抵銷掉, 不知道是否剛好持平或者加分減分? 我也無法想像的出來 哈 哈 哈一些個人看法, 不知道能不能IWC的設計人員參考一下 眨眼

補充一下, 不是因為愛批INGENIEUR, 實在是它自己宣稱的太強了, 也因為對它的描述充滿敬佩才買了它, 而也是經過自己的使用而發現跟期待有些落差, 如果它不說的這麼強我也不會太介意, 還有如果它不賣那麼貴(相對其它類似功能錶款來說), 我也會放低點的標準來看它 耍酷 好吧, 說些正面的, 它的面盤設計我持高度評價, 確實是簡樸而經典, 還有錶帶的結構設計, 很棒的發明! 耍酷
submariner3135
終極會員
終極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日 2007-09-16 10:26
引言回覆

錶廠的廣告,
聽聽就好, 不必當真.
希望越高, 失望越大..........
al
終極會員
終極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日 2007-09-16 18:47
引言回覆

難過 難過 難過
ebear
資深會員
資深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日 2007-09-16 21:21
引言回覆

還不如上一代的Ingenieur精采 害羞

雖然其機芯改自JLC ,原廠也大方承認 ,並有誠意的把自動盤加上鉑金材質

記得在Timezone上看過幾篇連載專文討論此款Ingenieur機芯..

_________________
許多男人只是愛上了一個酒窩, 卻錯把整個女孩娶回家
2uxiu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發表 發表於: 星期日 2007-09-16 23:16
引言回覆

TAIPEIOPTICS 寫到:
雖然工程師系列宣稱做了嚴格的撞擊測試, 但是一直沒有具體的圖片或介紹短片來展示, 還是讓人有點半信半疑, 而且所謂通過測試之後, 到底時間精度跑掉多少也沒有正面說明, 如果只是做到不讓機芯損壞的話就不足以有太大意義, 因為這樣的話, 運動配帶著它就沒什麼意思了不是, 不準之外還是個負擔 哈 哈 哈 我很期望IWC能夠公佈它們做嚴格測試的圖片, 光是文字說明不夠說服力 眨眼 還有, 文章中特別提到賽車過程的配帶測試, 我想開過車的人都知道, 在汽車內基本上已經消除了很大的震動, 跟騎機車比起來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如果IWC以騎機車過程一段時間當例子, 而且要類似台北某些很爛的路段測試, 這樣才算是夠強吧 耍酷
此外, 即使工程師系列的抗震設計確實達到優異效能, 可是由於鋼版的重量太重, 造成它也是最容易在手腕上晃動的手錶, 因為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 可以想像兩個重量不同的東西綁在公車位置上, 在顛跛的路上行進, 越重的那個一定晃的幅度比較大而且會因加減速大力的撞擊椅背, 這樣看的話, 工程師手錶一方面提昇的抗震能力也同時被它自己提升的自撞特質部分抵銷掉, 不知道是否剛好持平或者加分減分? 我也無法想像的出來 哈 哈 哈一些個人看法, 不知道能不能IWC的設計人員參考一下 眨眼

小弟不是很懂啦.我想大哥應該懂得機械錶的本質.騎機(單)車或激烈運動若會心痛
我想還是把錶換下來好了.否則秒差是一定的.差多少在機芯的本質設計.不過我想就連同級的ROLEX也不敢掛保證吧...放輕鬆點.有人說過機械錶是有生命的.一隻錶十個人帶有十種結果.秒差是宿命就像油洗復活一樣.就把他看做好玩的特點吧!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無法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圖檔
可以 在這個版面下載已上傳之附加圖檔